当前口蹄疫防疫的优势与不足,无可否认生物安全是基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的有机整体,但通过分析,对于当前口蹄疫的防控来说,猪场需要采取“扬长补短”的策略,在充分发挥疫苗有效性的基础上,弥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层面所存在的不足。而做到“扬长补短”,需要猪场真正做到哪些关键点?我们一块来看一下!
关键点一:充分发挥疫苗优势,真苗、真打、真有效
(1)选择接种的疫苗
目前主流的口蹄疫接种是选择全病毒灭活苗,全病毒性灭活口蹄疫苗主要包括单价疫苗与多价疫苗,如O型、A型、AsiaⅠ型及以上三价灭活苗,具体疫苗的选择,最为科学的是根据本场历年发病情况,通过病料送检测序结果,选择针对性强的疫苗进行接种。
当然也可根据当地各个省市一级动物疫控机构和部门的检测结果自行选用与血清型相适应的疫苗;而对于一些家庭农场,如果所处区域疫情情况很复杂,比如是猪源于集散地,建议用O-A-AsiaⅠ型三价灭活的疫苗免疫猪群会得到更好效果。
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选择市面上对反映良好的疫苗企业和厂家制造的疫苗。
(2)如何正确接种
对于任何一种疫苗接种,最为科学的方法就是根据自己在猪场中抗体监测的结果来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口蹄疫抗体消长规律,可以参考如下的免疫方法:
种猪初次接种:间隔30天2次;
种猪常规接种:每年普免3~4次。
商品猪:50、80日龄首免及二免,140日龄第三次免疫(冬天尤其如此)。
为什么大部分的猪场都是从肥猪开始出现感染发病然后再波及其他猪群?因为大部分的猪场商品猪只限制免疫次数为45-50日龄一免,90日龄二免。根据口蹄疫抗体的消长规律,商品猪1免或2免后,150日龄后基本丧失了对口蹄疫病毒的耐受能力。
因此,大部分猪场的发病是从育肥猪群最先开始的。在肥猪出现疾病后大量散毒,致使场内其它健康度较差的猪群受到波及和攻击。所以,生产中尤其是秋冬两季口蹄疫高发的季节,再在140日龄左右免疫一次口蹄疫苗,避免了口蹄疫的频繁发生。
(3)注意免疫细节
长期低温放置的口蹄疫疫苗,由于可能会发生抗原沉降和聚结等现象,在接种过程中容易导致疫苗的抗原不均匀以及疫苗黏度的增加。在疫苗从冰箱取出后的直接进行注射不单单是因为冷应激引起注射处的毛细血管发生急剧收缩,形成一些硬块或者是肿块,同时也会影响到疫苗的注射通针性,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很有可能会导致猪只的实际接种抗原不均,最终会影响整体的免疫效果。因此疫苗免疫前需要回温过程,且回温后在规定时间内免疫完。
另外对于身体健康情况不佳的猪群,疫苗的免疫作用大打折扣,有可能引起亚临床感染的猪群由于注射了疫苗的应激作用而迅速爆发各种其它传染性疾病。尤其是猪群接种免疫时,提前及免疫后需要使用与免疫营养相关的产品,即在接种免疫前后一周,可适当地在饲料及饮水中加入免疫功能增强剂和抗应激药物,以确保所有猪群同步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上一篇: 当前口蹄疫防控的优势与不足分别有哪些?
下一篇: 蓝耳病的临床症状及免疫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