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非洲猪瘟时代,猪场在做好非洲猪瘟有效防控的同时,同样需要持续关注并做好其它非非洲猪瘟疾病的有效防控。口蹄疫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是猪场乃至整个畜牧行业都需要持续关注的。诚然目前有较为成熟的商品化疫苗,以及非洲猪瘟背景下猪场生物安全的重构与升级,对口蹄疫的有效防控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部分猪场仍然存在漏洞及诸多风险。
导语
生物安全是防控传染源的唯一手段,非洲猪瘟进入我国后,猪场持续升级自身生物安全,对多种传染病的防控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同于其它传染病,虽然目前具有成熟的商品化疫苗,口蹄疫由于其传染源的多样性以及其传播途径的特殊性,将持续对养猪生产造成影响,猪场需要基于当前口蹄疫防控的优势与不足,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防控策略,并做好关键点控制。
任何传染病的发生都离不开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动物三个重要环节,不同病原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正是我们分析其防控优势与不足的基础。那么目前对于口蹄疫的防控存在哪些优势与不足呢?
1、传染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牛、羊养殖大国,与众多周边国家有着良好的接壤,因此直接决定了我国口蹄疫在世界各地传入的多样性和其存在的普遍性,感染口蹄疫的动物是最主要的直接传染源,即使口蹄疫病愈后数周乃至数月仍然可能携带毒素。
处于排毒期的传染性猪,其排出的病原体可通过各种形式,如血液、唾液、精液、粪尿、水疱液等向外排毒,污染猪场的饮水、饲料,据研究1g水疱皮中的病毒载量足可使10万头猪感染发病。更值得注意且与其它传染病不同的是,口蹄疫病毒可以在牛羊、猪等偶蹄动物间互相传染。
因此基于传染病层面,无论从我国大环境的传入风险还是传入源的多样性来看,对于猪场口蹄疫防控来说都是难点,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2、传播途径
对于猪来说,口蹄疫的主要感染途径一般包括食物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皮肤、黏膜、眼结膜,其传播途径一般可通过精液、唾液、尿液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而与其它疾病不同,更值得注意的是,口蹄疫是可通过空气实现从场外到场内以及场内的气源性传播的,这是防控口蹄疫的又一重要难点,当前多数猪场升级后的生物安全可能足以防控非洲猪瘟,但并不足以防控口蹄疫。
3、易感动物
目前来说,我国已具有极为成熟的口蹄疫商品化疫苗,这是当前防控口蹄疫的重要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疫苗所产生的特异性抵抗力是以猪群的非特异性抵抗力为基础的,同时疫苗免疫的细节也是决定免疫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
另外,在一个猪场的所有猪群中,仔猪及生长育肥猪阶段属于易感日龄,来源于母源抗体的保护仅体现在8~12周龄内,其通过接种而产生的被动免疫力持续时间也是有限的。因此猪场防控口蹄疫需要将仔猪与生长育肥猪作为重点保护猪群。
我们无可否认生物安全是基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的有机整体。但通过以上分析,对于当前口蹄疫的防控来说,猪场需要采取“扬长补短”的策略,在充分发挥疫苗有效性的基础上,弥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层面所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