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控病中难以驾驭的蓝耳病病毒特性
1.病毒的持续感染性
蓝耳病病毒(PRRSV)持续性感染是猪蓝耳病在流行病学上的一个重要特征。被感染猪产生的毒血症,相对于其他病毒感染,其病毒血症时间长达28天以上。病毒血症消失后,病毒仍可在组织中存活数月。病毒持续感染包括长时间不间断的低水平的病毒复制,带毒猪的血液、淋巴结、脾脏及肺脏等组织中病毒可存在很长时间,向外排毒达4个月之久。病毒还可通过胎盘和精液传播,其妊娠母猪产下的仔猪可长期带毒,在猪群中表现出持续性感染。PRRSV之所以在体内持续存在,是因为宿主免疫体系缺乏有效的免疫保护。
2.抗体依赖性效应(ADE)
感染后的PRRSV在巨嗜细胞中复制,巨嗜细胞不能将病毒杀死。当病毒与抗体在巨嗜细胞上结合后,病毒更容易进入巨嗜细胞,这种作用被称为抗体依赖性效应(ADE)。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PRRSV在感染早期产生的抗体,非但不具有中和病毒的能力,反而能刺激PRRSV在巨噬细胞中的复制。抗体依赖性增强现象也会降低中和抗体应答的效力,低效价的抗体会增加病毒粒子与巨噬细胞结合机会,从而导致免疫抑制和持续感染。
3.病毒的免疫原性低
该病毒中真正有抗原作用的是E蛋白(囊膜蛋白),但量非常少。猪产生的大部分抗体是核蛋白,而核蛋白对抗原性的增加几乎没有作用。这是由于产生的有用抗体很少,无用抗体多,且抗体产生很慢造成的。
4.病毒能逃逸免疫监视
PRRSV诱导的中和抗体产生的时间很晚,要到蓝耳病毒血症消失后或感染后30 d才能检测到中和抗体,而注射猪瘟疫苗后3-4d就能出现有活性抗体。同时,PRRSV中和抗体的能力也很弱。研究发现,对于一般病毒,只需要1个活性抗体就可以中和1个病毒粒子;而对于PRRSV,需要10个活性抗体才能中和1个病毒粒子。中和抗体延缓产生是PRRSV逃逸免疫监视的主要机制,也是PRRSV感染的主要特征。
5.细胞免疫也无大作为
上面指出,在PRRSV感染过程体液免疫的作用微弱,但是,细胞免疫所起作用也不大。研究表明,PRRSV的感染不能引起任何重要细胞因子的表达,这或许也是造成特异性免疫反应不理想和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通过减少巨噬细胞来控制PRRSV的感染进一步表明,中和抗体和T细胞应答的作用是次要的,而且它们发生作用很可能是在最后清除病毒时,而不是在感染前期和中期的过程中。
6.引起免疫抑制,导致继发感染
研究结果表明,PRRSV感染可降低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诱导感染细胞的凋亡,造成猪体免疫抑制,产生免疫麻痹和免疫耐受,引起猪体免疫功能下降。例如,PRRSV对猪瘟弱毒疫苗和气喘病活菌苗的免疫应答能产生干扰。进而猪群容易遭受各种病原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在临床上常见蓝耳病与圆环病毒2型或猪瘟病毒或伪狂犬病毒或肺炎支原体等混合感染。常继发的病原有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放线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和附红细胞体等。由蓝耳病引起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是使被感染猪群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单一PRRSV感染很少导致猪死亡。
以上所述正是控制蓝耳病“难”之根本所在。众所周知,控制病毒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疫苗,理想的PRRSV疫苗应该在短时间诱导出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然而,由于PRRSV的致病机理尚不清楚,迄今为止还未诞生这种疫苗。对灭活苗而言,由于只能产生微弱的体液免疫反应,用其对付PRRSV这类病毒的感染,从根本上说是无效的。有研究表明,弱毒苗可以应对同类型毒株攻毒(但其机理尚不明了)。即使如此,只因PRRSV很容易变异,使得弱毒苗的有效性极其有限,对于基因型仅有1%差异的PRRSV,这种疫苗也没有交叉保护作用,这是与其他病毒疫苗很大不同之处。
为了防制蓝耳病,对猪究竟打不打苗这个问题,在兽医界有争论,各执其理。主张打苗的理由是:
1) 弱毒苗可以应对同类型毒株攻毒; 2)可减轻病症,缩短病毒血症期,减少病毒外排,有一定保护作用。
主张不打蓝耳苗的根据是:
1)当蓝耳病发生时,在繁殖猪群注射弱毒苗后,蓝耳病活疫苗本身的病毒有可能和野毒形成新的杂合子, 即新型的蓝耳病毒;2)病毒可经免疫猪传给非免疫猪,可通过胎盘屏障感染仔猪,通过精液传下一代;3)弱毒有毒力返强的风险。
在养猪生产场家中,有的打灭活苗,有的打弱毒苗,有的两种苗同时打;有的死苗、活苗都不打。打苗的有发病的,也有不发病的;不打苗的有发病的,也有不发病的。从统计上分析,打苗或不打苗与蓝耳病发生与否没有直接关系。国内有专家对多个猪场接种不同来源的PRRSV疫苗的猪群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免疫猪群的抗体水平并不比非免疫猪群的抗体水平高;且其抗体滴度的离散性远比非免疫猪群高。尽管研究表明,猪群发病与否与PRRSV抗体水平没有直接相关性,但上述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猪群的抗体水平与是否注射了蓝耳苗无关外,同时也显示注射过蓝耳苗猪群的抗体水平的高度离散性不能不是对猪群的健康具有潜在性威胁。
总之,不能把防制蓝耳病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当前的PRRSV疫苗上,因为眼下任何一种PRRSV疫苗都不能产生很好的特异性免疫力来有效保护猪群免遭PRRSV的攻击。
二、在控病中可以利用的蓝耳病病毒的特性
1.PRRSV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弱
通常情况下,PRRSV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弱,表现是:1)在干燥的环境中PRRSV容易失活;2)当pH低于6和高于7.5时,PRRSV很快丧失其感染性;3)用脂溶剂(如氯仿和乙醚)、去污剂处理后,PRRSV病毒囊膜被破坏,进而失去感染性。
针对该病毒的以上特性,平时可用除污剂、酸性或碱性溶液处理病毒污染物,及时清洗圈舍和用具,做好猪场的消毒工作,始终保持环境的清洁、干燥,创造PRRSV难以生存的环境条件。通过加强消毒,既能杀灭病原,又可切断病原传播途径,蓝耳病也因此能得到控制。
2.感染了PRRSV的猪具有自我由阳性转为阴性的能力,即具有自我康复功能。PRRSV的这一特性与流感病毒类似。在当前尚无有效手段之前,PRRS可以自我康复的特性给我们防控此病带来了希望。如果说,本文中第一部分展示的是PRRSV“凶狠”的一面,那么,这里展示的却是它的“温柔”的一面。
PRRSV虽然具有持续感染的特性,但是可以转阴的。这种现象尤其在中大猪、母猪群上最常见,感染过PRRSV的猪,如果没有其它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大约4~5个月后被感染猪已不再向外散毒,大部分猪群的抗体就会转阴。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阴性母猪群。这些猪或许不全是真正的阴性猪,但对同样亚型毒株的攻击具有保护力。自我康复现象在小猪中也常见,那些已经确诊被PRRSV感染且表现出体温升高、皮肤发红、耳朵发紫的保育猪,在很多情况下,只要加强护理,防止继发感染,其中大多数猪都可康复。
基于这一事实,首先 在美国采用了人为主动让幼龄后备猪(25-30kg)感染PRRSV,方法是通过病猪的内脏、粪便或血清等让其同时整体性感染PRRSV,经过3-4个月的排毒,其中绝大多数可以由阳转阴,中途不断淘汰检测出来的阳性个体,最后在后备猪配种前建立起PRRSV阴性的种猪群。
这些病猪的康复的原因在于自身有较强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免疫力包括特异性免疫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是机体与生俱有的防御机能。它对各种病原生物都同样具有抗感染作用,因此这种防御作用是非特异的。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是外部病原体作为抗原进入机体后,经机体识别后产生的专一性免疫反应。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注射疫苗所产生的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但是,在对待蓝耳病的问题上,有人过分依赖特异性免疫(疫苗),而忽视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提高。
非特异性免疫虽然受到遗传控制,但更多地受到环境的影响。通过改善环境可以有效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在防控猪的疾病问题上,必须建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观念,通过精细饲养管理来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把猪当人看”,抓好猪的“衣食住行”。
所谓“衣”,是指猪的毛被,要做到皮毛健康,有光泽。皮毛是非特异性免疫中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是营养和健康状况的表观标志。丰富的饲料营养、良好的清洁卫生和定期驱虫灭虱是保证“衣”好的必要措施。
所谓“食”,是指饲料和饲养,重点要做到:1)饲料营养全价,饲料配方与喂量在不同生理阶段应有所不同;2)慎选饲料和原料,严把质量关;3)严防料霉,饲料中添加脱霉剂(有机脱霉剂优于无机脱霉剂);4)适当的药物保健,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以添加中草药和益生素制剂为主),并控制好细菌性疾病(添加必要的抗生素为辅)。
所谓“住”,是指改善猪舍环境,重点做到控好“三度”和“一通”。控好三度,即控温度、控湿度和控密度;一通即通风。如果能真正做好“三度”和“一通”,猪生活环境是很理想的。要做好这些关键在于建立“善以待猪”的观念。
所谓“行”,包括猪的运动和移动。
运动,对于猪的健康是必要的,尤其是种猪,应保证足够的运动空间,要设立运动场。规模化猪场中“限位栏”严重限制了猪的运动,有损健康。
移动,是指要谨慎处理猪的转运、转栏、并栏 ,尽量避免途中应激和感染。
综上所述,抓好了猪的“衣食住行”,就能提高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也就将易感猪转化为非易感猪。这样,即使猪隐性带毒,也不会发病;更有可能的是,在良好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的体况下,隐性带毒阳性猪将转为不带毒的阴性猪。
总之,蓝耳病也是传染病,要控制蓝耳病不发生,就必须控制好传染病发生的3个条件。1)消灭、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染媒介,上述2点主要通过消毒、隔离、全进全出和分点饲养等措施来实现。3)努力将易感猪转变为非易感猪,这就必须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在当前还没有有效PRRSV疫苗前,加之蓝耳病有自我由阳转阴的特点,通过精细饲养管理来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尤为重要。
下一篇: 【蓝耳病防治】猪蓝耳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