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俗称蓝耳病,从1987年在美国爆发至今,已成为危害世界养猪业最重要的疾病;2006年在中国江南首先爆发的高致病性蓝耳病(HP-PRRS),由于其极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免疫抑制,已成为危害我国养猪业的第一大猪病。
图片 全球流行的蓝耳病病毒分为两个亚型,即欧洲型(I型)和美洲型(II型),我国流行的PRRSV毒株主要是美洲型(II型)毒株,其又可以分为4个亚群。 高致病性流行毒株属于PRRSVII型第4亚群,是中国目前的优势流行毒株(2011年达89%)。我国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防控蓝耳病的重点是防控高致病性蓝耳病。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常表现轻微、严重和带毒无症状。发病母猪体温升高达40.5℃-41℃,厌食,精神沉郁,呼吸困难,部分患猪的背侧、双耳的耳尖及边缘呈红蓝色,常使怀孕105天-112天的母猪发生早产、流产或产死胎现象,发病公猪性欲减退,采精量减少,精子密度降低,导致公猪的生产性能下降。图片发病仔猪出生时死亡或产出后个体小,体质虚弱,并发生腹泻,死亡率达30%~50%,高者死亡率达80%~100%。育肥猪发病症状较轻,常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加快,两耳发蓝,生长发育缓慢,料肉比显着下降。患猪死亡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眼球肿胀突出,头、臀部皮下水肿,胸腔、心包积水,心室扩张,心肌萎缩,肾脏皮质部点状出血,肺脏呈间质性肺炎病变。
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概念及危害
答: 在诸多动物传染病中,猪蓝耳病是一种猪类常见病,学名称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称蓝耳病)(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能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该病以母猪流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以及仔猪呼吸困难、败血症、高死亡率等为主要特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病猪的主要临床症状: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出现后躯无力、不能站立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人的病没有任何的关系,所以它不会像SARS一样对人造成危害。
2.猪蓝耳病是一种新病吗?它的历史及危害如何?
答:猪蓝耳病已发现30余年了,最早于1987年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首次爆发。最初人们不能确定其病因,故此一度被称为“神秘病”。1991年荷兰分离到该病的病原“LV”病毒株,欧盟提议将此病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1992年国际兽医组织将其定为B类传染病。PRRS病毒分为欧洲型和美洲型两种,分别以1991荷兰分离的LV和1992年美国分离的VR-2332为代表毒株。
1996年郭宝清等专家首次从国内发病猪群中分离出PRRSV,从而证实我国存在本病。此后,该病蔓延至全国各省市,先后有十余省市报道过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并且分离和鉴定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目前该病在我国广泛存在,是我国流行的主要猪病之一,主要造成母猪繁殖障碍和大量仔猪死亡,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3.猪蓝耳病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为什么容易发生变异?
答:猪蓝耳病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第10次国际病毒大会上将该病毒归属于新设立的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PRRSV为一种有囊膜的病毒,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45~65nm,呈20面体对称,囊膜表面有较小的纤突,表面相对平滑,核衣壳为立方形,核心直径25~35nm。
作为RNA病毒,PRRSV的基因在合成时容易出现内在性错误,可出现点突变、删除、添加和毒株间基因重组,因此PRRSV的基因容易发生变异,不同分离株之间基因组存在广泛变异。依据血清学及基因序列分析将PRRSV分为两种基本基因型,以LV型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VR2332为代表的北美洲型,两种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约为60%。通过序列分析显示,美洲型毒株间的变异明显大于欧洲型毒株间的变异。PRRSV在猪体内持续感染过程中,会出现病毒亚种或亚群。
国外的研究表明,同一基因型的PRRSV分离毒株之间存在明显的序列差异,特别是在基因组ORF1a的nsp1b和nsp2,ORF3和ORF5的变异性很大。我国已发现nsp2的变异主要表现在氨基酸的缺失,此次发现的高致病性蓝耳病就是由nsp2缺失30个氨基酸的变异株引起的。
二、防疫措施
1.猪蓝耳病病毒对动物的致病机理是什么?
答:PRRSV感染后,首先在局部的易感巨噬细胞中复制,然后迅速向全身淋巴组织和肺扩散,有时也向其他组织扩散。一般说来,临床疾病的发生以及病损程度与病毒最高滴度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组织有关,如在染毒后的7-14天,肺脏和淋巴结中的病毒滴度最高。这是因为PRRSV主要在单核细胞分化较好的子细胞中复制,这些分化较好的子细胞具有220kDa的糖蛋白受体,PRRSV与该受体结合然后经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内。因此,PRRS急性感染时这些肺脏和淋巴组织中PRRSV的滴度最高、组织损伤最为严重。
PRRSV的复制需要PAM或者其他巨噬细胞的成熟或活化。PRRSV在分化的PAM子细胞中复制。与在日龄较大的猪体内复制相比,PRRSV在小猪PAM和PIM中复制后的滴度要高一些。因此,仔猪感染PRRSV后的病变较成年猪更为严重。
PRRSV感染多种组织的巨噬细胞后,造成组织出现显微病变,其炎症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取决于毒株、猪的年龄、继发其它细菌或病毒的感染情况。PRRSV造成的组织病变包括间质性肺炎、脑炎、心肌炎、淋巴结病变和动脉炎,全身疾病的严重程度,决定了PRRSV感染的临床表现。PRRSV毒株的毒力越强、猪的日龄越小、存在其它病原混合感染时,临床出现的蓝耳病病征就越严重。
2、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主要侵袭繁殖和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高死亡率、育成猪的呼吸道疾病三大症状。
经产和初产母猪多表现为高热(40-41℃)、精神沉郁、厌食、呼吸困难,少数母猪(1-5%)耳朵、乳头、外阴、腹部、尾部发绀,以耳尖最为常见。出现这些症状后,大量怀孕母猪流产或早产,产下木乃伊、死胎和病弱仔猪,死产率可达80-100%。早产母猪分娩不顺,少奶或无奶。
仔猪特别是吃奶猪,死亡率很高,可达80%以上。临床症状与日龄有关,早产的仔猪出生时或数天内死亡。大多数新生仔猪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肌肉震颤、后躯麻痹、共济失调、打喷嚏、嗜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断奶仔猪感染后大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肺炎症状,有些下痢、关节炎、皮肤有斑点。
育肥猪体温可升高至41℃左右,食欲明显减少或废绝,多数全身发红,呼吸加快,咳嗽明显,个别病猪流少量黏鼻液。无继发感染的病猪死亡率较低。
种公猪发病时症状轻微,持续时间短,但精液品质下降,死精增多。
3.猪蓝耳病病毒的抵抗力如何,我们怎样利用这些特性开展疫病预防工作?
答:通常情况下PRRSV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但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和pH值条件下,病毒可长期保持感染性。
PRRSV在-20℃时长期稳定;20℃室温条件下感染性可持续1~6天;4℃一周内病毒感染性丧失90%,但是在一个月内仍可检测到低滴度的感染性病毒;病毒在温度较高时很快失活:37℃3~24小时、56℃6~20分钟。
PRRSV在干燥的环境中容易失活。
PRRSV在pH6.5~7.5环境中稳定,但是在pH低于6和高于7.5时,其感染性很快丧失。
PRRSV用脂溶剂(氯仿和乙醚)、去污剂处理后,病毒囊膜被破坏,失去感染性。
因此,针对病毒的以上特性,应保持环境的清洁、干燥,及时清洗圈舍和用具,可用除污剂、酸性或碱性溶液处理病毒污染物。
4、如发现疑似病猪,养殖户该怎么办?
国家为有效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出台了相关防疫政策。一是实施强制免疫,所需疫苗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二是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后,对因防疫需要组织扑杀的生猪,国家财政给养殖户(场)扑杀补助。任何单位和个人(包括养殖户)发现猪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并伴有急性发病死亡情况,应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按照规定到现场调查核实,必要时将采集相关样品进行试验室诊断。如确诊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养殖户(农户)应配合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疫点内的扑杀、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疫区的封锁、隔离、消毒、强制免疫等紧急防控措施。养殖户在平时应加强养殖场管理,实行封闭饲养,建立健全各项防疫制度。不得随意处置及转运,屠宰、加工、经营、食用病(死)猪及其产品。
5、猪蓝耳病发生场(户)的综合防疫措施
(1)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尸体。养猪场(户)要及时通过深埋、焚烧等无害化方法处理死胎、死猪,严格控制病猪的流动,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2)开展紧急免疫工作。从省畜牧兽医局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看,蓝耳病疫情中常同时伴有猪瘟发生,有蓝耳病存在的地方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明显下降。因此,要加强猪瘟的免疫工作,规模饲养场户要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时要保证质量,可适当增加剂量,注意接种消毒,防止免疫失败或人为传播疫源。另外,根据各场实际,积极做好口蹄疫、猪气喘病、猪伪狂犬病等的免疫工作。规模饲养场建议使用猪蓝耳病疫苗对全部母猪和公猪进行免疫,基础免疫进行2次,间隔3周,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
(3)积极做好对症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可用下列方法减少损失。母猪分娩前20天连用数天水杨酸钠或阿司匹林等抗炎性药物,以减少流产。母猪分娩前后各一周喂服氟甲砜霉素或支原净+金霉素,以减少细菌性继发感染。对发病母猪,应推迟一个泌乳期配种。对初生仔猪可补给电解质、葡萄糖,对仔猪断奶前后、转群等,按预防量适当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阿莫西林、金霉素、土霉素等抗菌药物,及时淘汰、无害化处理无治疗价值的病仔猪。对年龄较大的发病猪,可用安乃近和相应的抗菌药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4)加强养猪场(户)的饲养管理。加强环境消毒,实行带体消毒,保持饲养用具的清洁,减少饲养密度,通风、降温,改善猪舍环境。调整日粮,对病猪饲喂高能量饲料、青绿饲料,提高维生素含量5-10%(其中维生素E可提高100%,生物素可提高50%),矿物质5-10%(Fe、Ca、I、Se、Mn),注意氨基酸平衡。
(5)防止猪群流动。发病期间停止猪只出售,停止从外地购猪,隔离治疗病猪,场内健康猪群应努力做到停止或少移动,减少疫病传播机会。
6、猪蓝耳病未发生地区的综合防疫措施
(1)疫苗免疫。用猪蓝耳病疫苗对全部母猪和公猪进行免疫,基础免疫进行2次,间隔3周,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
(2)种源控制。严禁到猪蓝耳病疫区购买种猪或商品猪,规模饲养场应坚持自繁自养,慎重引种。
(3)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除并无害化处理猪的粪、尿,严格消毒制度,每2周全场大消毒一次,每周一至二次带猪消毒。猪场尽量做到全进全出,改善猪舍环境。
(4)加强猪瘟、口蹄疫等的免疫工作。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根据免疫抗体消长规律和免疫程序及时免疫。
上一篇: 蓝耳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下一篇: 蓝耳病流行现状及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