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近来对猪养殖管理及疾病防控,尤其是蓝耳病防控的一些理解和思考。
时髦一点说,可把猪场生产经营比做“区块链”,从选址建场——遗传选种——后备猪群管理——配种妊娠管理——分娩管理——断奶保育管理——育肥管理——上市加工管理等,每个生产环节都是一个“区块”,“区块”之间只能顺延,是唯一且不可逆的,最终形成“区块链”,可以把这个“链”的整体当“比特币”。养猪也可以称为“挖矿”,只不过最后收货“比特币”多少是由每个环节控制的好坏程度来决定,前因影响后续表现。而真正的比特币是由运算能力来决定。
很多养猪管理者看到这个事实可能突然觉得迷茫,不知从何下手来解决生产不理想状态。
其实要解决生产问题就必须先分析每个影响块,才能找到突破口和确定解决方案。
那么,针对蓝耳病的防控我们来剖析一下:
第一、 蓝耳病防控的关注程度
目前来看除了非洲猪瘟外,蓝耳病仍占主要位置。
第二、 蓝耳病的临床方面表现
首先,对于集团公司所拥有的现代化场来看,蓝耳病影响主要集中表现为两类,猪群从蓝耳阴性状态转阳,暴发阶段导致大面积流产和死亡;再就是猪群从阳性稳定状态由于引种管理不当等导致暴发蓝耳病,表现为流产和死淘比例明显升高。其次,对于存栏几百到几千头母猪的规模场来看,蓝耳病主要呈现阶段性发病,一方面表现为冬天温度低、通风差,夏天高温、高湿容易发蓝耳,另一方面,表现为不同猪群发病不一样,如整个保育阶段、育肥前期常见发病严重。另外,从小散养户来看,蓝耳发病没有明显规律,流产、死淘率高随时都存在。
第三、 蓝耳病原分型流行特点
从全国流行毒株基因分型数据统计看(来自永顺生物技术部实验室),已经由JXA1为代表的高致病性毒株为主和以VR-2332为代表的经典毒株为辅的格局,转为以NADC30类毒株+高致病性毒株平分秋色的流行趋势。且长江以南GM2类重组毒株经常检测到,长江以北多数以NADC30类为主,甚至在河南、山东等区域出现比例会达到70%以上,部分场可以分离到两种或以上毒株。(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
第四、 蓝耳病控制难点
生物安全方面漏洞多(防控非洲猪瘟同样存在此问题);蓝耳不稳定猪群排毒控制难度大(尤其是保育、育肥阶段猪);分点饲养、全进全出、后备隔离驯化等生产模式没有完全实施(除部分集团公司新建现代化场外,多数存在问题);免疫后产生中和抗体水平较低,延续时间较短(同免疫猪瘟等疫苗比较);很多猪场防控蓝耳缺少一个长远合理的思路规划。
第五、 蓝耳病防控思路
传染源方面:阴性场做好生物安全及引种把关工作。阳性场以控制母猪排毒为先,商品猪控制减少发病,同样也要关注引种工作。
传播途径方面:多点生产。批次生产管理,避免排毒感染同阶段猪和后续批次猪。场内人员、物料流动管理,猪群流动控制。
易感动物方面:感染压力极大或已发病猪场,免疫蓝耳苗是最实用有效方法。
第六、 免疫控制蓝耳病
疫苗毒株选择:考虑安全性和有效性两方面。根据GDr180株蓝耳苗临床数据看,安全性好是最大特点,其次,针对高致病性毒株引发的蓝耳病,免疫保护率接近100%;针对NADC-30类及GM2重组野毒株,同样能产生有效保护,跟目前可以选择的疫苗毒株比优势明显,但跟保护高致病性毒株野毒比效力稍低。